首页 > 生活 >正文

创新英语教育模式,推动跨学科融合

2024-04-08 09:41:56 来源:- 作者:-

/黄芳菲)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小学英语跨学科融合是尝试,是创新,更是挑战。平衡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程度需要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时,明确课程目标,构建综合性课程,强化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有效地实现学科间的有效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宁波市镇海区鲲池小学英语教师潘楠针对日常教学出现的问题,整理出系列课堂教学设计,形成了一套名为《小学英语文化探究:跨学科融合与教学实践研究》的教学设计成果。这一天,她在学校课堂中为记者展示了她的教学成果应用,本节课展示的是中国汉字文化在英文戏剧课堂中的应用。在简单的课堂介绍后,潘楠迅速把课堂节奏拉进重点。潘楠按照教学设计成果的指引和流程,首先使用希沃授课系统进行低年段跨学科融合汉字文化阅读课授课,同时使用奥威尔录播系统、数字教学资料包等信息技术工具辅助教学。潘楠已经预先在系统中设计了多项教学案例、课例,为实际教学提供了百余种教学模式。在当天潘楠教学中,她创造性结合五年级语文书本中第三单元中《汉字起源》的主题,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有条不紊得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的结构讲述得生动形象。孩子们通过戏剧中的定格表演,肢体表演等活动方式,与同伴合作表演了,自己名字中的汉字意思,并用流利的英语介绍父母取名时对自己未来的寄托和向往。之后潘楠老师又用创意十足的汉字构成的故事动画讲解,用英文形象得诠释了形声字和象形字的区别。整节课的设计和完成,站在了一个创新和跨文化教学的一个新的视角,帮助在场的听课老师打开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学生的语言学习不再是被动跟读,而是真的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师产生了共鸣,自发性的表达。孩子们用英文学习的这界汉字文化课,也为未来传播中国文化做好了扎实的铺垫。

图片1.png 

(图为潘楠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宁波市教研专家针对潘楠的教学成果,指出:“潘楠的教学成果打破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各执专门的思维定式,使对事物的思考统一在整个主题的开放视角下,迸发出更多深富趣味与思考意义的问题。她选定英语学科为主导,另外学科及信息技术参与辅助,以中国汉字如此有价值的角度和内容为设计立足点,结合了五年级语文书本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了用英文弘扬中国文化,非常值得其他教师进行学习。”潘楠也在课后反馈道:“长久以来,学科间一直处于独立教学的状态,每节课固定40分钟,学期末也是各个学科进行各自的考核,互不干涉,长久下来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正所谓1+1>2,广大英语教师一直尝试融合其他学科于英语中,却碍于找不到合适的教材而难以施展身手。跨学科融合教学不是每个老师都能上手的一件事,我通读各科教材并找出学科与学科间的共同点并进行打破,重组和衔接,还和有多年教学经验并熟知小学甚至初中各科教学内容的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交流,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小学英语文化探究:跨学科融合与教学实践研究》作为小学英语教育的优秀范例,已在宁波镇海地区逐渐被同行熟知。经过潘楠在教师教学设计研讨会上分享她自身的教学案例,设计思路和教学形式,不少教师表示获益良多。除了将成果应用在自己的课堂上,潘楠和组织教研团,开展深度教研活动,助力行业中的英语教育模式创新。在潘楠的引导下,“SPP”阅读模式、SEL课程,戏剧课程等纷纷在本土课堂上开展得有声有色。

新课程标准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探究,注重加强学科实践和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毫无疑问,跨学科融合教学已经成为当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潘楠为代表的优秀教师通过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协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外语教师拓宽了人才培养视野,为外语教育开拓了崭新的出路,帮助行业发展构筑起成熟体系。

责任编辑:小雯